12/11/2025
台灣家長 vs 美國家長,對「才藝」的定義差很大。
這幾天看到一個追很久的粉專,
媽媽提到,小孩到了國中,就要停下才藝 (鋼琴之類)
要小孩專心在『課業上』
這讓我好訝異,為什麼繼續學鋼琴,就無法專心在課業上?
多練那半小時的琴,並不會都拿來唸書啊!
____
在台灣,我發現很多小孩的「才藝」
其實是珠算、心算、數學先修、英文補習。
這些叫才藝,聽起來像是興趣?
但都是學術、升學、資優班的準備。
👉 平常學校學不夠
👉 補習班再補
👉 假日也不放過
等到了國中,一句:「先專心課業。」
停止那些無法讓成績加分的才藝。
那些陪伴孩子很久的興趣鋼琴、畫畫、舞蹈、運動,通通被放棄。
因為我們大部分的人,從小就被教導:
興趣不能當飯吃,成績才是安全感。
____
相反的,美國家長的世界是另一種玩法。
孩子的課後時間:體育爆滿
學校也是各種運動社團
⚾️ 棒球
🏀 籃球
⚽️ 足球
🎾 網球
🏊♀️ 游泳
🥎 排球
很多身邊朋友,一個學期至少 2 種
小的時候,是各種運動的體驗,
中學開始,挑選出自己有興趣的,然後專精磨練。
並不會到了中學、高中,就放棄那些運動、才藝。
美國爸媽的週末,就是團練、比賽、再比賽。
而且重點不是要當專業運動員,
也不是比賽要贏。
而是:團隊、合作、失敗、再試一次、不要放棄。
爸媽都在場邊當啦啦隊。
補習?也有,但常聽到的只有:
補數學。
因為在美國的價值觀裡:
⚡️ 成績是其中一部分,
⚡️ 運動、交友、自信、社交能力,也是教育的一部分。
當然,也有一說,是因為申請大學,
你的『履歷表resume』不是一個書呆子,
需要展現多元化、特殊的自己。
(美國沒有『考大學』拜託不要再說考美國大學了)
___
而在台灣呢?
才藝常常是「可有可無」,但成績是「必須」。
我印象最深的,從小爸媽就是說
『你什麼(家事)都不用做,專心唸書就好』
『不管做什麼,成績考出來高分就好』
有時候我會想:
我們讓孩子學了很多「技能」,
卻忘了陪他們發展真正的「熱情」。
孩子不怕學不好,
最怕的是他從來沒有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
不是所有天賦,都能用分數衡量。
如果孩子今天跟你說
「我很喜歡畫畫/運動/跳舞。」
那不是浪費時間,那是一個靈魂在發光的瞬間。✨
興趣不是阻礙課業的敵人,反而是讓孩子更有動力生活的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