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派對 Party Lasts

最後派對 Party Lasts 為你劃下完美的句號,讓愛延續。

人的一生,能有幾個機會可以令自己在不同階段,不同圈子認識的人在同一個場合出現?

喪禮是唯一一個所有人都會經歷的場合!

在講求個人化,生死自主的年代,我們協助你在能力許可時安排好<最後派對>,讓自己走得安樂,也不怕家人手足無措。

我們的服務:
*最後派對策劃服務
*生前告別派對
*定期生命回顧及紀錄
*完滿人生之旅

請聯絡我們以便提供更詳細資料!

Presented by Lightbulb Ltd
www.lightbulb.com.hk

13/09/2021

遺善最樂 | 捐出一點遺產,延續信念,為世界帶來改變!我們與香港的慈善機構及律師事務所合作,推出友善和可靠的遺囑製作服務,方便大眾立遺囑之餘,希望鼓勵更多人在遺囑中為慈善機構留下一份最後的禮物。我們相信每...

22/03/2021
21/03/2021

//這是一件發生在日本東京迪士尼(東京ディズニーランド)餐廳裡的真人實事。【如附圖,中文翻譯】有一對年輕夫婦走進了那間在迪士尼內的餐廳,店員在安排好座位後便遞上餐牌,但那對夫婦看也沒看便點了「兒童餐。」 此時店員有點驚訝,因為迪士尼餐廳的規定是,只有9歲以下的小童才可以點兒童餐。所以就禮貌的跟他們說:「客人不好意思,因為迪士尼規定只有9歲未滿的小童才可以點兒童餐...所以您的點餐...」就這麼拒絕掉了。

年輕夫婦也沒為難店員,很爽快的說:「那沒關係!」於是就點了別的餐點。但是店員感到他們非常傷心,所以就特別關心了一下。然後那位年輕的太太就開始說:「其實今天是過世了的女兒的生日。因為我身體太虛弱,所以害女兒連第一個生日也過不了。在女兒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們曾經對女兒說過『我們3人要一起去迪士尼吃兒童餐呢。』但結果這並不能實現...女兒過世後變得什麼也不想做,最近終於冷靜下來了,所以才想到要來吃兒童餐...」那店員聽完後說了句:「我知道了。」隨後,便安排那對年輕夫婦由雙人桌轉到四人桌,然後再送上了年輕夫婦的餐點,和寫有「生日快樂」的兒童餐。 然後那店員帶著笑容說:「讓您久等了,這是您點的兒童餐。兒童用的椅子放在爸爸和媽媽中間可以嗎?請好好享受您的餐點!」

事情過後,那對年輕夫婦就寫了感謝狀,提到他們當時一邊吃兒童餐一邊掉眼淚。他們的女兒好像真的還在世一樣,可以一家人一起吃飯,這是連做夢也沒想過的事...他們要生存下去,無論是明年還是後年,他們夫婦還要帶女兒來迪士尼。然後也一定會帶女兒的弟妹再來迪士尼。 至於那位店員,似乎是犯了迪士尼的規條。但是他並沒有受到任何責罰。因為他遵守了迪士尼中最重要的一個規條:「要為客人帶來夢想與感動。」【終】(圖/香織.twitter.JP 譯/KK愛吃黑皮蛋@red17)//

小編朋友女兒的倉鼠死了,她為他寫了一篇悼文。
10/02/2021

小編朋友女兒的倉鼠死了,她為他寫了一篇悼文。

從接妳回家到現在,我都沒有很勤於換籠,是不是因為這樣,你才離我而去呢?珍寶珠,你的頑皮我最難忘。你試過爬上籠子的頂部,爬啊爬,爬到一半就跌下來了,本以為你會灰心,沒想到你竟然再接再厲,一直爬,一直爬;...

18/01/2021

Is there life after death?
“We can’t answer the questions,” Kean added. “We don’t try to do that in the series. But it’s about there is something that happens after we die. Maybe death isn’t the end.”

2021年Netflix首部有關瀕死的記錄片《死而未亡:彼岸的世界》,在長達六個小時的情節中,該劇集充斥著跡象和證據,表明我們呼了最後一口氣之後還需要體驗一些東西。

《死而未亡:彼岸的世界》(Surviving Death, 港譯《死而不亡》) 改編自暢銷作家與記者萊斯利·堅恩 (Leslie Kean) 的書作,深入探討死亡後的種種可能。本節目藉由 6 集的篇幅,探究我們思考多時的問題:何謂死亡?死亡是否就是生命的盡頭?節目穿插呈現創新的研究成果,以及曾經瀕臨死亡、甚至一度經歷死亡的當事人的第一手陳述,帶領觀眾踏上一段非比尋常的追尋之旅,探索超乎人類生之經驗的死後世界。

Surviving Death | Official Trailer | Netflix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q5V9SgO1_A

26/12/2020

「如果早上還能跑步,夜晚在睡夢中離去,那就很幸運了。最好是一直能夠獨立生活,然後斷崖式下降,去得速戰速決!想走得心安,要說完積累心頭很久的話,或者是想罵的話,一吐為快,也就抒懷了。」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

/十年過去,她們依舊要面對死亡。兩年前,一個名為清田典子的奶奶罹患癌症,必須住院療養、搬離公寓。起初,其他奶奶會結伴探望典子,但幾次後,典子拒絕讓她們再來探望。奶奶們知道了,她們尊重好友決定。典子的事情,她們開始討論生死,儘管話題沉...
06/11/2020

/
十年過去,她們依舊要面對死亡。
兩年前,一個名為清田典子的奶奶罹患癌症,必須住院療養、搬離公寓。起初,其他奶奶會結伴探望典子,但幾次後,典子拒絕讓她們再來探望。
奶奶們知道了,她們尊重好友決定。
典子的事情,她們開始討論生死,儘管話題沉重,但對奶奶們來說,唯獨閨蜜才能理解自己對於死亡的害怕,懂得互相開導。
畢竟,大家都擁有一樣的茫然。
她們向節目表示:「後來我們有得出結論,越是正視死亡,你反而會對世界更加坦然。」

【七個日本女人結伴養老:現代女人不結婚,並不會「孤獨死」】

養兒防老,結婚有伴,直至今日,社會很常用關心做包裝,不斷地明示和暗示女人:「單身女郎自由自在,好是好啦,只是等到妳老了,妳就知道了。」

等到妳老了,妳就知道?

每每聽到這種論述,我都想告訴這些人:真心拜託,你們不要再嚇唬女人了。

想和讀者分享一則故事,日本有 7 個單身女子,她們選擇結伴養老,目前已經過了十個年頭。

這七個超過天命之年的老太太們,生活不只浪漫,更是溫暖,這則美談也被日本 NHK 拍成紀錄片《 #七位一起生活的單身女郎》。

看著老婆婆們感性陪伴、理性共謀,暢談愛情與老死,雖然決定攜手同行,卻能堅持個人空間,七人優雅老去,不只情誼動人,更拓寬大眾對養老的想像:沒有男人跟子女,也能活得山靜日常。

/

78歲的村田幸子,NHK 資深主播,過去採訪許多老年人,她發現日本女性一旦結婚,半數以上都會淡出事業,轉將重心放在孩子跟老公身上。

村田幸子相當熱愛她的工作,她坦言寧願選擇事業,談談戀愛就好,從頭到尾就不想結婚,不想有小孩。

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她驚覺身體不再健康,遂開始嚴肅考慮養老問題。畢竟獨居老人有其風險,過世沒人知道,屍體發爛發臭才被發現,日本甚至還出現名詞「孤獨死」,旨在討論獨居老人所遇到的問題。

村田幸子表示,不只健康,她偶爾會感到寂寞,想找人聊聊天。

種種因素下來,她決定召集和她一樣的單身女子,大家交個朋友,互相照顧,讓老年生活能幸福快樂。

2002年,村田幸子找到幾位年齡相仿, 71 歲到 83 歲不等的女人,湊成七人組,她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在這個男權社會中歷經風雨,一直奮戰在工作第一線的女性。」

七名女性包含行銷公關、公務人員、廣告企劃、新聞記者,甚至有養老院護理師。

/

這些女人,有的談過多次戀愛,但最終選擇單身;有的選擇離婚,當單親媽媽照顧女兒,只是如今女兒嫁人,她重新回到一個人;有的則是生活在大家庭, 55 歲決定搬出來。

看懂婚姻愛情的變化無常,七個女人走到一起,她們醒悟不需要男人,更不需要子女,但保持與外界的聯繫依舊重要。

她們異口同聲地說:「關於愛,不見得是『愛情』,但一定要與他人產生關聯。」

這句話很深奧,卻極有智慧。

當我們不想跟男人與小孩在一起,不想有愛人牽絆,並不代表我們就是缺愛的人,若單論「愛情」才有資格被稱作是「愛」,這種定義,聽起來未免狹隘。

決定一起養老之後,七個女人訂下規矩。

她們並非同居,而是在同棟公寓各自買套房,方便就近支援;她們有彼此的屋內鑰匙,這樣假設有人昏倒,其他人可以開門進去;每晚固定時間,她們會傳訊息到群組報平安,確認每個人都安好。

某次,一名奶奶氣喘發作,她立刻打電話給姐妹,由於喘到無法說話,奶奶在電話裡只能不斷地呵氣,結果另一位奶奶立刻在 3 分鐘內到達她家、開門進屋,扶著奶奶坐好、幫她拿藥。

她們常常約在公共空間吃晚餐,七個人討論新聞或影劇;她們將社交群組的名稱取為「個體七」,其中一名奶奶表示:「我們平常相互照顧,可是我們都是獨立個體,擁有私人空間,所以才會取這個名字。」

/

十年過去,她們依舊要面對死亡。

兩年前,一個名為清田典子的奶奶罹患癌症,必須住院療養、搬離公寓。起初,其他奶奶會結伴探望典子,但幾次後,典子拒絕讓她們再來探望。

奶奶們知道了,她們尊重好友決定。

典子的事情,她們開始討論生死,儘管話題沉重,但對奶奶們來說,唯獨閨蜜才能理解自己對於死亡的害怕,懂得互相開導。

畢竟,大家都擁有一樣的茫然。

她們向節目表示:「後來我們有得出結論,越是正視死亡,你反而會對世界更加坦然。」

/

日本關注孤獨死,台灣同樣發生過相同事件,幾個月前, 59 歲女星羅霈穎猝逝,使國內掀起一波單身女子老後如何自處的討論。

我們開始奔赴高齡化社會,獨居養老漸漸成顯學,上一代前輩尚未準備因應這種情況,自然會擔心子女,希望孩子趕緊找伴,怕他們老了無人照管。

隨著醫療發達,交通便利,養老跟婚姻生子越來越不需要再混為一談,相信世人也會慢慢找出方法去應變這樣的情況。

近來,我就見到單身 30 多年的阿姨,告訴我已經選好未來要住的安養中心,想去交交朋友;我還看過一篇報導,建議獨居老人能夠定時跟朋友交換長輩圖。

再到這個日本「個體七」老奶奶們的案例,我們知道:只要提前做準備,孤獨死是能夠預防的,這樣的現象也不該被視為可悲。

不要害怕孤獨死。

更重要地,不要為了害怕孤獨死,只好選擇結婚生子。

孤獨死不可怕,嫁錯人,那才是多一堆麻煩。

原文刊載:
https://www.adaymag.com/2020/10/30/seven-women-single-retirement-story.html

11/10/2020

#生死學堂 #周燕雯 7:臨終之前
文: #陳曉蕾

「有位男士很愛太太,當太太臨終,他離開她,因為他沒法面對。可是這樣逃避後,太太過身會更難面對。」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周燕雯曾經開辦香港首間社區善別輔導服務中心,她相信死亡的哀傷,是可以預早準備的。

「當年我在前線工作時,曾經主動出擊,去醫院找一些臨終病人的家屬,預先讓他們知道我們有喪親輔導的服務。」她開始分享自己昔日的前線經驗:「當年要設計一些輕輕鬆鬆兩小時的活動。有三個重點:第一是活在當下,於是透過「五感」包括飲茶、按摩、看一些舒服的影像、香薰、音樂等等。
第二是大家說那些四道人生:道別、道謝、道愛、道歉。可是中國人不一定像外國人可以把愛說出口,於是我們就用投射的方法。最深印象是拿了一些衣服扣子出來,請丈夫選一粒像太太的,太太又選一粒像丈夫的。

有一位丈夫是病人,拿了一粒珍珠似的鈕扣:「這個是我老婆,『珠』來的。」
「你話我肥呀,話我豬呀?!」太太裝作生氣。
丈夫說:「我老婆其實係粒珍珠,以前是千金小姐,家裡的掌上明珠,但她嫁給我這地盤老粗,搞到『禾稈冚珍珠』。」
太太笑得好開心,他沒有說過多謝你、欣賞你,但說完太太都收到。
太太答:「我嫁俾你都係我福氣,如果來生我們有機會再聚,我仍然會揀番你。」
周燕雯也曾經用小組形式,當這一對夫婦這樣恩愛,其他兩對夫婦也覺得「唔可以輸蝕」,大家都說了好多感動的話,當時都拍攝下來。日後當太太想起丈夫,看著那粒珍珠鈕扣,就會記得丈夫曾經這樣欣賞她。

「第三就是未完心事,這通常是家人的關係。」周燕雯繼續說當年和病人一齊玩「串珠仔」,女病人說以前做得多,現在不做了,男病人反而好奇。
其中一位伯伯很緊張,說要做鍊子給女兒:「我以前爛賭呀,沒東西送她們。」他穿了兩條珠仔手錬。
女兒來到馬上戴上。大女兒說:「爸爸我雖然現在未拍拖,但我應承你,如果我嫁得出,擺酒那晚會帶這條鍊,告訴所有親友這是爸爸給我的珍貴禮物。」她沒有說「我原諒你」,但這句話已是這意思。
二女兒更說:「我和男朋友結婚時,一定會戴著,日後有孩子,會送給她,讓他知道這是公公的家傳之寶。」
周燕雯也沒想過效果這樣大:「坦白說,當我拿這些珠仔出來,只是希望分散病人的注意力,沒想過變得這樣珍貴。我後來也反省,結婚時的龍鳳鈪,都放在保險箱,但一條珠鍊可以放在家中,時常懷念,價值可能更珍貴。」

當時周燕雯和團隊也會幫病人回顧人生,拍下短片,以後可以在喪禮播,未出生的孩子將來都有機會認識這長輩。有時不一定是嚴肅的事,例如一些婆婆說:「我無嘢叻㗎,淨係識得煮飯。」那團隊就會問她秘笈,原來煲紅豆沙要放湯匙、炆牛腩要落冰糖等等,還有很多菜單,這些都是喪親後好好的活動。
有朋友阿嫲好叻整「芋蝦」,朋友就在阿嫲臨死前聽了學了,後來全家人紀念阿嫲死忌,就是一起整芋蝦,一齊食,彷彿阿嫲也在看著大家。
可以有這些活動,真好!
冷不防周燕雯冒出一句:「不過這計劃最後很『失敗』,因為做了這些活動,家屬心情緩和了,病人過身後不再需要喪親輔導。上司說我浪費時間,進醫院『做埋晒啲無聊嘢』。」


《生死學堂》由香港安寧療護基金會資助,第一年由生死教育學會與大銀合辦,一連十二堂已結集成書。
歡迎購買電子書 https://play.google.com/store/books/details/%E9%99%B3%E6%9B%89%E8%95%BE_%E7%94%9F%E6%AD%BB%E5%AD%B8%E5%A0%82?id=F-b8DwAAQBAJ&hl=zh_HK&fbclid=IwAR211Cf6KBqt5dLHmSavEqSO7wTf9kB_6ansmO24u_IGIRcJhtx_fkGEdXk
紙本剩下不足100本,可網購bigsilver.org或來油麻地大人站買
#生死學堂

27/08/2020

我母親往生的事,我講過好多遍了,可是真正的感受,我都沒有講得很深入,因為害怕自己在鏡頭前,眼淚會控制不住的流下來。

依照往例,農曆七月加護病房的病人病況都是不太好的,幾乎三天兩頭就有病人離去,再加上連日的大雨,心情的確比較是低落。其實自己心理明白,那是因為後天8/29,就是母親的忌日。這個日子不容易忘記,因為兩天後8/31就是馬來西亞的國慶日。

****
這一天是學校高二模擬考的最後一天,考完我就能夠去醫院看媽媽了,她即將在明天接受心臟瓣膜置換手術(其實,當時要動什麼手術,醫師沒說,我根本也不知道,這只是我現在猜測的)。

那天去探病時,我跟媽媽說,醫院樓下有一位老太太,說沒錢搭公車回家,我把身上僅有的兩塊錢給了她。媽媽笑笑的跟我說,那位老太太上次也是用同樣的理由跟她要錢,她也給了。但是,後來病房的其他阿姨告訴媽媽,那位老太太用同樣的理由,跟好多人要過錢。我為自己的不察感到懊惱,但是媽媽說沒關係,人家老人家也是很可憐!媽媽還跟我說,叫我好好準備考試,這兩天就不用去看她了,等考完試再去就可以。
「媽,你有問醫生,你生的是什麼病嗎?」
「醫生說,講了我也聽不懂」(醫生說的是馬來文,我媽不懂馬來文)
醫生每天都是固定的時間巡房,以外的時間,我們是不可能跟醫生約時間說明的,護士也會說醫生沒空。
「那你有請醫生寫給你,說要給我看嗎?」
媽媽拿出一張便條紙給我,上面只寫了兩個英文字「mitral regurgitation」(二尖瓣膜逆流/閉鎖不全),我是後來回去問生物老師才知道的,這是我對我媽的病況,唯一的瞭解。這個病有什麼症狀?預後怎樣?怎麼治療?手術風險如何?我一概都無從得知,醫生也不願意多花時間跟我們說,可能也是覺得反正講了,我們也是不懂吧!

下課鐘一響,就聽到廣播叫我去校長室。通常校長找我去,都是通知我可以申請什麼獎助學金的,於是我就帶著輕鬆的心情去找校長。可是,校長的臉色有點沈重:「你爸打電話來,說你母親過世了,叫你先過去醫院,他再趕過去。」

我當下並沒有哭,或許是嚇壞了、也或許是還沒辦法接受這個事實。我向老師請了假,邊收捨書包,邊向坐在我後面的「Ali阿里」借了十塊錢,坐計程車去醫院。平日我都是坐公車去的,但是,公車有時候要等上快一個小時,所以我臨時決定坐計程車。從學校到大馬路的五分鐘路程,這天走起來特別的遙遠。還好很快就攔到計程車,這是我這輩子第一次坐計程車。車子走走停停,司機說,因為國慶日彩排的關係,好多路都封了、到處都塞車。眼看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車資錶快跳到十元了,怕錢不夠,我就下車用跑的。

從剛剛在車上,我就一直在想像待會到醫院的情境:
會不會是他們搞錯人了,通知錯了,其實媽媽沒有怎樣。
他們一定是搞錯了,媽媽其實還活著,只是睡得比較沈,我叫她的話,她一定不會不理我的....

走進病房,是一間幾十個人的大通鋪,床跟床之間沒有隔間,拉簾也沒拉上,我遠遠的,好像沒有看到媽媽躺在床上。
「我媽呢?」
「她走了」
「去哪裡」
「太平間」
護士簡單的告訴我怎麼去太平間,似乎也沒有閒暇、也沒有想要安慰眼前這位無助的小男生。
我失落的下樓,沿路的問人,找到了位在一樓的太平間。
我也不能進去,只能在門口等待。
在那個沒有手機的年代,我家也沒有電話,我跟本沒辦法聯絡爸爸,也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會到?他大概是在等堂叔下班,開車載他來吧?
就這樣,我在太平間門口坐了幾個小時。
門一打開,一股冷風吹出來,我就探頭看看
我沒看到媽媽,她真的有在裡面嗎?
看著人來人往,哭哭啼啼的領走一具又一具的屍體
都蓋著布,我也不知道躺者的是男是女、是老是少
一旁的人,有老有少,有的放聲大哭、有的細聲啜泣
我腦子一直停不下來,一直想一直想
我昨天放學應該先來看一下媽媽的,今天考的科目又不難,我都準備好了,我昨天應該可以先來看看媽媽的,我為什麼沒來呢?我越想就越氣自己,多複習那幾個小時,就是多拿幾分而已!我怎麼可以為了多考幾分,就錯過了見媽媽的最後機會呢?
媽媽到底是生了什麼病?為什麼醫生都不跟我說?怎麼會突然就走了呢?是不是醫生有疏失?是不是發生的時候根本沒有醫生在?人家都說政府(公立)醫院的醫生很糟糕!
為什麼護士要這麼快把媽媽送到太平間?為什麼不等我來?
為什麼不讓我看媽媽最後一眼?為什麼?
為什麼我們家裡沒有錢?如果有錢,媽媽就可以去私人醫院、可以去新加坡的醫院開刀,就不必等兩年了!現在竟然在開刀前一天突然走了!
我那時候不只是悲傷,而是恨!恨自己、恨家境、恨醫生、恨護士,總有一天,我一定要回來,回來調查清楚媽媽的死因 .....

當了醫生,尤其是ICU醫生,我知道疾病的快速變化、我知道生命的無常,我是比較釋懷了、恨意也消了,但是,遺憾總是有的。

我知道家屬對病情有許許多多的疑問等待著被解答,我試著用他們能夠理解的淺白話語、畫圖讓他們瞭解,解說一次、兩次、三次... 不厭其煩的一再重覆,讓他們每一位都瞭解為止。
我知道家屬面對至親的人,突如其來的噩耗,都是會感到束手無策的,他們可能會求助宗教,會帶來符水、護身符,我們都儘可能配合。
他們或多或少都會感到內疚自責,都需要有人來幫他們解除這個內疚自責的,我知道我多說一句話,就有可能減少一個人一輩子的自責,我知道,我真的知道,我也很希望當初有人這麼對我說。
我也知道臨終的道別很重要,這個時候的溫暖關懷很重要,我也一直拜託護理師們,一定要好好的引導家屬進行四道「道謝、道愛、道歉、道別」,好好的協助他們轉念、放下。

在加護病房裡,我們救病人、也要救家屬。
其實我也是在解救當年那位十七歲的小男孩。

《ICU重症醫療現場》
https://reurl.cc/g7WLQ4

最後的七天,你又會想怎樣過?
24/08/2020

最後的七天,你又會想怎樣過?

《妻子期望的最終「那七天」》 神奈川縣 宮本英司 文
 
1月中,妻子容子走了,只留下醫院病床枕頭上的一本筆記本,那是一本標題寫著《七天》的詩集。
 
「神啊請求祢,讓我離開這個病房,請給我七天健康的時間。第一天我要到廚房去,做出好多好多料理。做出你喜歡的餃子啦肉味噌啦、還有咖喱啦、燉肉啦、通通做好冷凍起來給你。」
 
妻子去年11月突然住院了,原本以為馬上就能回家,沒有整理自己的衣物等等就出門,沒想到就這樣,一住院後再也回不了家。
 
妻子寫下關於第二天的詩句裡,想要充分享受織圍巾的樂趣。第三天是整理家務、第四天是帶著愛犬,跟我一起開車出遊。「去箱根玩好不好呢,在那個充滿回憶的公園裡,手牽手散著步。」
 
第五天,準備11個祝福兒子與孫子生日派對的蛋糕禮物;第六天,跟朋友一起到卡啦OK去開女子會,然後,來到了第七天。
 
「跟你兩個人單獨在一起,靜靜地在房間裡度過。放著大塚博堂的CD、兩個人聊了好久好久。」
 
妻子的願望,最後沒有達成……除了詩最後的這幾句之外:「我希望一直牽著你的手,靜靜地靜靜地,等待時間來臨。」
 
容子,一起走過的 52 年來,真的謝謝妳。
 
—————————————————————————
 
宮本英司,1947年生,畢業於早稻田大學,之後在麵包公司上班。1972年,與在學生時期就交往的容子結婚,2018年1月,容子病逝,離開了他與兩個孩子。英司將容子的詩與自己的心情,投稿到朝日新聞,獲得了驚人的迴響,電視節目爭相報導。
 
後來這篇短文還衍生出一本書:出版社請英司寫下他與英子的夫妻生活。不過,英司是普通的上班族,他的人生平凡無奇,自然這本加寫的散文集內容,不像讀者想像中充滿驚濤駭浪的愛情與親情。而更妙的是,這首歌還轉化為一首歌,由歌手kumiko演唱,歌名就叫《妻子期望的最終那七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kUDDaq8bkQ
 
到頭來,不管是書還是歌,還是這篇英司在妻子離去後、抒發心情寫下的文章,最感動人。
 
來聽聽容子最愛的大塚博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zzATBv_x14
大塚博堂外表就像黑社會殺手,戴著大黑墨鏡、頂著爆炸頭,但他的歌聲卻意外地溫柔,與外型有巨大的落差,這位名不見經傳的歌手,30多歲便往生了。這首《めぐり逢い紡いで》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充滿哀愁的昭和氣氛。

長假期影片推介Netflix 的劇集 After Life 出了第二季。第一季講述主角喪妻後變得憤世嫉俗,四處串爆身邊人,有不少拍案叫絕的對白,第二季的調子稍有不同,雖然他仍然直率得有時叫人尷尬,但會得反省自己是否太過份,也會為自己的行為感...
02/05/2020

長假期影片推介

Netflix 的劇集 After Life 出了第二季。第一季講述主角喪妻後變得憤世嫉俗,四處串爆身邊人,有不少拍案叫絕的對白,第二季的調子稍有不同,雖然他仍然直率得有時叫人尷尬,但會得反省自己是否太過份,也會為自己的行為感到不好意思。

今季的節奏比較慢,但對於經歷過喪親之痛的人而言,會發現當中有不少共鳴位,適合需要哭一場來發洩情緒的朋友,靜靜地自己一個看。

這是今季小編最喜歡的一幕,男主角跟同伴說,最懷念的不是跟妻子去做什麼,最懷念是兩人一起什麼都不做,就這樣靜靜地一起,知道對方在身邊就夠。
“I don’t miss doing things with Lisa, I miss doing nothing with Lisa.”
https://youtu.be/FNa4AgrgtcA


03/04/2020

估唔到清潔龍阿德都幾唱得喎,首歌中西合璧,非常之有特色!

這樣的畢業典禮實在太創新了!
02/04/2020

這樣的畢業典禮實在太創新了!

"日本熱銷繪本:《媽媽變成鬼了!》,講述的是一個做事冒冒失失的媽媽,因為出了車禍,而變成了鬼,但因為實在放心不下4歲兒子小康,以幽靈形態回到家裡的故事。繪本起源繪本作者的妻子有一天對調皮搗蛋的兒子說出:「這孩子,如果我不在的話,沒問題吧」,...
31/03/2020

"日本熱銷繪本:《媽媽變成鬼了!》,講述的是一個做事冒冒失失的媽媽,因為出了車禍,而變成了鬼,但因為實在放心不下4歲兒子小康,以幽靈形態回到家裡的故事。

繪本起源
繪本作者的妻子有一天對調皮搗蛋的兒子說出:「這孩子,如果我不在的話,沒問題吧」,於是繪本作家信實腦中便浮現了作品靈感。

因此,繪本的主軸,就是以「媽媽不在了,這個孩子能不能好好活下去啊 ? 」這句話,做為故事的開展,利用詼諧的對話手法,讓大眾能夠以較為輕鬆的方式,面對「離別」這個難以啟齒的「生命議題」。"

https://pharm-no.blogspot.com/2020/03/blog-post_69.html?fbclid=IwAR31401M0_Ee71WA6PyJOJYNt8oVqZEURuMjIwAw4sYB11AZjdo2RH6KE7E

Address

Hong Kong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最後派對 Party Lasts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最後派對 Party Lasts:

Share

Category